Brother

感悟

这是一本余华的长篇小说,分上下两部,跟一本字典一样厚。主人公是一对兄弟,上部讲的是两兄弟少年时期的悲惨经历,下部讲的是两兄弟成年后命运的对比,应该说是用差不多对比的方式讲述不同的性格造就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整个时代背景是文革加上改革开放初期一共四十年。

很多情节和手法在他其他的小说里已经见过了,比如说关于粪坑的死法,《活着》里老地主也是类似的在粪缸上拉屎摔下来死掉的,《兄弟》里李光的父亲说掉进粪坑里淹死的;再如丝厂,《李三观卖血记》中的李三观和《兄弟》里的李兰都是在丝厂上班。虽然情节相似,但人物不同,同样的场景因为人物的不同发生的故事也不同,所以并不会感到特别的重复,难道是余华无意费神修改这些东西。

小说中还是有很多情节有点超出正规价值观的范围,并不能算离奇或者说变态,其实人性这东西,本来就存在它黑暗的一面,无所谓好坏,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就是豆瓣书评中有个说的那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李光头的性格开朗,做事灵活,信守承诺,看待事物总是往好的一面想,这也预示着他在之后事业的飞光腾达,扬帆远航。反观宋钢的性格,他为人忠厚老实,善良体贴,和他的父亲一样知书达理,但唯唯诺诺,做事死板,该有主见的时候没有主见,该听取别人的建议的时候又倔强坚持自我。这也同样预示着他之后的命运多舛,生活拮据。从小看大的俗话是很灵验的,毕竟性格真的是决定命运啊,但性格无谓优劣,只要能够认清自己的性格,安于当下的生活也是可以过的很幸福。

环境造人,性格造世。

作者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作家。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从事5年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代表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 ——百科

余华的作品几乎都是写文革时期的事情。文化大革命时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而余华就说在这个环境里长大的,环境造就了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影响着个人的成长。所以才使得他对文革的热衷历久弥新吧。

感觉他对比喻对手法掌控的很好,很多比喻惟妙惟肖,很贴合,很传神。

摘录

  • 李光头明白了自己虽然臭名昭著,可自己是一块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 宋凡平说:”太阳没有了,还有月亮。”
  • 李光头心想要是阳光像肉丝一样可以吃,风像肉汤一样可以喝就好了。
  • 李兰无限深情地看着桌子、凳子和柜子,无限深情地看着墙壁和窗户,无限深情地看着屋顶的蜘蛛网和桌上的灰尘,她看来看去的眼睛像是海绵在吸水那样。
  • 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的美丽。
  • 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未满升。
  •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