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olden Age

体会

黑色而幽默,特立而独行,一把独立思考的匕首,扎进时代荒谬的肺中。 ——豆瓣网评芦哲峰

王小波该是个有趣的人,多黑暗的年代偏写得这么喜感,但两人相处细节部分又觉得他真是天才,写得出糙也写得出美。性很动人,情感挣扎很动人,最后终于承认的爱也很动人。PS,看全文实在太顺溜实在让人以为作者信手拈来,后来看他自己的评才知道这故事写了二十年,果然状似不经意的作品原来最费心力。 ——豆瓣网评missleft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王小波有趣的灵魂,他对生活唯一的要求就是“有趣”,活得真实,洒脱。整篇小说都贯穿了对“性”的描写,起先可能因为高中时看过像《爬上姐姐的床》这类都市题材的网络小说,受其影响认为这本好像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但后来慢慢发现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对“性”的描述方式,《黄金时代》谈的更多的是“性欲”,不是描写具体的“性”在行为上的表现。“食色性也。”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小说里的性就如同生命本身,健康、干净。

《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即是介入者又是旁观者,介入的时候激情澎湃,旁观的时候又冷静深邃。

背景

创作背景

1968年, 王小波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1982年三十岁大学毕业后,王小波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这个时期王小波开始写作《黄金时代》。
1986年王小波获硕士学位,他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

时代背景

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黄金时代》还原了“文革”时期荒诞的社会现象。只是在“集体遗忘”的氛围里,敢于或者愿意将此揭露出来的作家并不多,王小波算是其中一个。他的文字以一针见血的迅猛气势,让被普通民众甚至有些文人学者刻意“神秘化”的荒诞现象,在读者面前赤裸裸地重现。

作者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

摘录

  •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槌不了我。
  • 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 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
  • 寂寞就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